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1月12日在宏观经济运行发布会上表示,将在电力、油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重要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同时,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取得突破。
加大政策力度引导产能主动退出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据李朴民介绍,今年将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盐业等改革。
此外,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还包括:施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推动政府投资条例等重要立法,实行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继续深化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等。
供给侧结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去产能”。
“必须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李朴民表示,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退出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的审理,要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措施。要尽可能多地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并认真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未来要加大政策力度引导产能主动退出,研究制定务实有效的激励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压减产能。”
李朴民说。具体来看,一是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主动退出过剩产能。二是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退出部分产能。三是城市钢厂实施转型转产或减量化环保搬迁。四是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力争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取得突破。同时,中央将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化解产能过剩进行奖补,这个奖补的资金主要用于人员的安置。”李朴民说。
国家发改委还强调,取消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和各种形式的保护,强化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依法解决兼并重组、产能退出的资产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等问题。
完善平台促国际产能合作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及装备“走出去”。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已与河北、江西、湖北、安徽、云南、甘肃、山东七个省分别建立了委省协同机制,共同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铁路、核电、钢铁等重点行业优势产能“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以铁路为例,2015年10月16日,中国、印尼企业签署了雅万高铁项目合作协议,这个项目将全面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标志着高铁“走出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2月2日,中老铁路举行开工奠基仪式,12月19日中泰铁路举行项目启动仪式,标志着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重大进展。12月23日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如期启动。
而在核电方面,巴基斯坦卡拉奇二号机组项目顺利开工,首次实现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出口。中广核与英国、中核与阿根廷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合作投资建设有关核电项目。上海电气获得南非科贝赫核电站6台蒸汽发生器更换项目分包合同,首次实现国内核电主设备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流向制造业的境外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加95.4%。中资企业积极承揽境外重大项目,有力带动了国内装备、技术、标准、品牌、服务“走出去”。
“钢铁等优势产能规模化向外转移。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优势产能稳步向外转移,这将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拓展空间。我们未来将把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作为对外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平台、用好抓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网